实时资讯:
· 为什么要做管理复盘,如何做管理复盘?从现…     · 阿迪达斯中国:打造运动文化,激发人才潜能…     · 康蒂思:文化“软实力”是组织发展的“硬武…     · 李东来:不急功近利、不机会主义,日本企业…     · 企业需要打造什么样的组织能力?     · 2022,施炜写给中国企业家的22条建议     · 「教育强国」王炳林: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特…     · 阿斯利康:构建终身学习型组织     · 百年接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     · 京能集团昊华精煤公司班组长脱产培训班纪实…     · 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通过学习积累知…     · 我院院长王蠡与山能新矿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     · 树立学习新观念——自我经营     · 树立学习新观念——自我实现     · 树立学习新观念——融入班组学习     · 聊城市税务局创建学习型组织强化训练营培训…     · 从心改变,自我超越——聊城市税务系统(区…     · 30项课题5天攻坚——新华医疗职工创新训练…     · 愿景引领,创新超越——聊城市税务局创建学…     · 人合力合见真章,心合力合争进位——聊城市…     ·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专家就党建工作与生产…     ·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到雄安站项目进行考察…     · 中建三局:三微”党建品牌     ·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建与管理融合创新课题正式…     · 2020年我们这样做基层党建工作     · 红色动能谱新篇——“中国企业党建创新项目…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鼓励建立个人愿景…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鼓励建立个人愿景…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找准班组创争切入…     · 严格落实管理责任 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 杜祥琬:我国能源转型 需在六大观念上创新…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理念导入     · 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要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 愿景引领班组成长     · 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和防范化解煤矿重大安…     · 青岛港愿景的层次及互动关系     ·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召开煤炭行业工…     · 青岛港原景的构成要素     · 国家统计局:2020年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     · 沿海煤市维持供需偏弱态势     · 把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二…     · 最高层5天3次会议,这一定调近年罕见!习近…     · 把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务必高度重视对医…     · 培育知识型职工需要学习型组织     ·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 青岛港愿景的层次及互动关系     · 激活组织 点燃生命-学习型企业强化训练营纪…     · 把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管理分享 > 学习型组织 > 正文

身处学习型社会,你会学习吗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10-11 9:10:15 人气:459 标签:

学习优劣的区别在哪里

  作者: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

  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男女老幼都有过学习的经历,也体验过全然迥异的学习况味。可是,对于学习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敢说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近年以来,围绕着学习我思考了一系列问题,如教育等于学校吗?学习必须在学校学吗?我国的学校教育为什么倍受诟病?同龄人进入同一学校,为什么学习成绩差异如此之大?学习优劣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知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有没有普世的学习方法?激励学习的有效机制又是什么?

  学习者对学习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营造最佳学习情境,这些才是决定学习优劣的最根本的原因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学习型社会,如果不认清学习的情境、本质和目的,学习可能是少有成效的,在某种程度上将阻碍杰出人才的成长。对待学习的问题就犹如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追问时间一样,他说时间是什么,如果不问我大概还知道它是什么,如果真的问我时间是什么,我却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同样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我们许多经历过学习的人,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恐怕都不知道学习的真谛。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学习的本质,也许对青少年们的学习和一切学习者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首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意思是说,学了,经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从字义上,孔子是把学与习作为两个词使用的,分别代表两层意思。学习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在《礼记·月令》中说:“鹰乃学习”。意思是说每年夏初,刚孵化出的雏鹰,模仿老鹰的飞行,一次一次地反复试飞,终究学会了独立飞行,这就是最早称为的学习。顾名思义,学乃模仿,习是复习或温习之意。那么,学习优劣的区别是什么呢?应当说,学习者的智商、勤奋、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我认为学习者对学习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营造最佳学习情境,这些才是决定学习优劣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从网络搜索发现,居然有一本《学习的本质》的著作,作者是法国人安德烈·焦尔当,他既是一个当年被认为的“差生”,又是当今公认的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的教授,国际生物科学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我喜出望外,立刻通过网购得到了这本我急需参考的书,我用了3天多的时间逐页逐字看完了这本篇幅不太长的书。应当说,这是我迄今看到论述学习最好的一本书,对我的确有很多的启发。其中,焦尔当在“学习是什么?”一节中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混合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既可指理解、认识、记忆、发现、经验获得,又可以指调动已有的知识。”从事物属性来看,所谓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本来、根本或原本的性质,至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是属于论证其属性的问题。

  经过我反复的思索,终于对学习的情境、本质与目的有了新的认识,这就说明愚者千虑终有一得的道理。从元认识层面上说,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六个字:感知、复习和记忆,尽管还可以多用一些词来表述,但我认为这六个字已经足够了,多了没有必要,少了也是不可以的。这六个字包括三层意思,它们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关系。有关学习的理论,认知主义是重要的学派,但我却没有采用“认知”这个概念。我认为,感知与认知的区别是,感知明确地指出一切知识无不是通过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获得,包括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例如,听教师讲授,要靠听觉;看书自学要靠视觉,学习视频资料需要视觉和听觉的配合,做科学实验要靠触觉为主的多种感官。我之所以用感知代替认知,是因为认知的“认”却反映不出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复习也就是重复的意思,对于加深理解、廓清概念、破解疑点和梳理知识系统,都是重要的步骤,正如孔子所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按照学习的机制来说,先有感知而后有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东西方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国教育界普遍提倡“学以致用”,欧美国家更主张“学以致知”

  人的学习是从感性开始的,根据我的观察与思索,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感性、理性和悟性,三个不同的境界导致的学习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在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是“知”,即知道的意思,知道并不一定是真正理解了,也不一定是靠得住的东西。在理性阶段,认识的主体把感性认识获得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人的认识获得了概念和理论系统,这时获得的是“真”,即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还没有结束,有待进入到悟性阶段,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是“通”,所以“通”是学习最高的目的。我们常常说博古通今、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和心有灵犀一点通、一通百通等,都说明了“通”是学习的最高的追求。

  那么,学习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论者不计其数,众说纷纭,但都没有触及核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免带有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学习的目的上,东西方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国教育界普遍提倡“学以致用”,然而欧美国家更主张“学以致知”,虽然“学以致用”包括有积极的内容,但它们却是两个认识的高度。用与知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的是“这有什么用?”而后者却追问的是“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学以致用”在我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国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导致科学理论落后,这也是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主要原因。我不揣冒昧,尝试超越这两个口号,提出”学以致慧”(或学以增慧)的概念,智慧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学习的根本目的。也许,普通学习者与大师级的人才区别也就在这里。

  学习境界对实现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正如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他所谓的高楼,亦即做学问的象牙之塔,这是静思和顿悟的最佳处所,知识背后隐藏的智慧大都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因此,任何轻浮和狂躁对于学习都是有害的,正如老子所云:“轻则失根。噪则失君。”

  纵观中外一切杰出的人物,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他们都进入到读书学习的悟性境界,进而使其从事的学问或事业达到一通百通的地步。例如台湾国学大师钱穆,他并没有上过大学,仅仅是从一个中学生成为史无争议的国学大师,他对中国的古代文史都有精辟的见解。同样是自学成才的齐白石,他是集诗词、绘画、书法和金石为一身的世界级的艺术泰斗,可以说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通天彻地的地步。美国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创新魔术师,他不仅是一个私生子,而且是一个里德学院只学了一个学期的辍学生,原因是他怀疑上大学的价值。他笃信佛教,参禅打坐,从而获得了悟性,毅然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引领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对创新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以上这些人物,他们都有很高的悟性,在其所从事的学术领域,都达到了“通”的境界。

  每个学习者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如果学校教育对所有学习者给予正确指导,至少能够把更多的学习者从知其然转入知其所以然,进而达到知其超然的境界

  我国现在大约有大中小学3212万多所,在学人数近2.5亿人,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学习者的国家。按理说,我们应该是人才大国和强国,就数量而言,我国拥有人才资源1.2亿人,堪为人才资源大国。但就质量而言,我国决并非是人才强国。例如,在科学领域,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开创的研究领域和领军的科学学派,依然还是空白,国际公认的学术大师也基本没有,印度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医生和CEO出口大国,而我国却相形见绌。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我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依我看,问题之一就是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各级学校仅仅囿于传统的教学法,满足于知识的讲授,而从不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致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了“考试机器”,他们也就沦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学校的任务应当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方法比知识重要,智慧比文凭重要,汗水比灵感重要。我认为,学生学习优劣的区别主要是后天的,就大多数学习者而言,他们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仅仅是知其然,只会重复背记书本知识;而少部分学习者,他们能够进入到理性阶段,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他们成为佼佼者。古今中外,仅仅只有极少数的学习者,能够进入到悟性阶段,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知其超然。这是一个全新的境界,超然于物外,达到超然自得的地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是智慧,是汗水滋润的灵感。

  在拟定本文题目时,我没有使用学习成绩优劣的区别这个词句,因为学习的优劣并不能以考试成绩高低来区分的,而是以智慧获得的多寡作分野。每个学习者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所有的学习者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进入到最佳学习境界,至少能够把更多的学习者从知其然转入知其所以然,进而达到知其超然的境界。到了这个阶段,就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只有这样的大智慧的人物,才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为人类自我救赎开拓出新的途径!

  学习与自我培养

  作者:任超(美国塔夫茨大学硕士研究生)

  大学本科期间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而对于人文社科相关学科的同学们来说,本科的四年更是一个关键的自我培养的过程。

  本科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学会如何问问题。没有正确的问题,我们的思考和探索也会走向歧途。问问题是一个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习得的技能。一个好的问题未必要听上去振聋发聩,但一定可以一步步明确地推进下去。本科期间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一些宏大而模糊的概念(如“文明”“现代”“历史”“传统”)放到一起,再用对立和互斥的思维方式将它们组织到一起,给人一种宏大叙事的审美感。然而这样的问题抛出来,与其相关的讨论往往会因为概念本身大而无当而无所适从,最后导致讨论者自说自话,对思考本身没有建树。有时候我们问问题会倾向于从宏观入手(最典型的如“某国的国民性为何如何如何”),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拿出来继续追问(例如“什么是国民性”“该国何时何以形成”“国民概念的边界何在”),则会很快地发现我们之前问题当中的概念性漏洞,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去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在阅读方面,从高中到大学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文学性阅读转向思想性阅读。中学语文侧重于训练我们对于语言的掌控力,而上大学之后我们则需要更有效地通过阅读来充实和训练我们的思想。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书单来帮助我们阅读。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这些书单当中,建立起自己的读书体系,依照自己的思路指导阅读。此外,我们需要将“人文教育”与“学科训练”进行区分。本科阶段学科专业训练固然重要,然而专精的学科训练一定要建立在扎实、广博、有系统的人文教育之上。这种教育只能通过有系统的阅读来逐渐实现,尤其是人文经典的阅读。

  学习是个经济学问题

  作者:郭梓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

  三年前,我和很多怀揣着梦想的幸运儿一样,满怀憧憬地走进北大的大门。

  北大素有四大疯人院及四大养老院的说法,而四大疯人院,全部都是理工科院系,原因自然是课程既多又难。诚然,理工科课程之多之难能让我们学习辛苦之余,一不留神就毁掉了四年的GPA(平均绩点)。即便这样,理工科学习也有迹可循。

  首先,就是学会取舍。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学会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学习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只有合理安排有限的预算时间,才能够达到效用最大化。此外,理工科不同于文科,理工科的知识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理解,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掌握。对于一些艰深的公式,我们可以只进行记忆并结合实际运用,而对于一些基本原理,则需要深入地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本质,只有这样,才是理工科学习的正道。

  初入北大,懵懵懂懂,以为大学老师和高中并无二致,字斟句酌,习题漫天。然而却是大错特错。无专门复习,无额外习题,无定期测验的“三无”教学方式,竟才是大学学习的主旋律。

  “三无”教学方式又如何?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比起知识传授者的高中老师,大学老师更像是知识引导者。无专门复习,就自主复习,积累点点滴滴,甚至可自行整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无额外习题,就吃透作业,力图举一反三,也可挑战老师未布置之习题,提升自我;无定期测验,就随时回顾,运筹帷幄之中,更可与寒窗挚友互相取经,共同提高。不肯平时下苦功,只想临时抱佛脚,终归不是正途。十年磨一剑,丰收的果实,背后总有辛勤的汗水。

  课程复杂繁多又如何?繁多的课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给课程按其轻重缓急排个序,安排个时间,便可一目了然。复杂的课程,总有基础进阶之分,基础原理,深入钻研,透彻理解其本质;进阶内容,略其起源,熟练掌握其用法。而不是对所有知识一概硬啃,浪费脑力体力精力;也不是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剥其本质,识其外围,方可将这片知识的海洋,充分地汲取。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14版)

本文网址:http://xxxzzlm.org/show.asp?id=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