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资讯:
· 为什么要做管理复盘,如何做管理复盘?从现…     · 阿迪达斯中国:打造运动文化,激发人才潜能…     · 康蒂思:文化“软实力”是组织发展的“硬武…     · 李东来:不急功近利、不机会主义,日本企业…     · 企业需要打造什么样的组织能力?     · 2022,施炜写给中国企业家的22条建议     · 「教育强国」王炳林: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特…     · 阿斯利康:构建终身学习型组织     · 百年接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     · 京能集团昊华精煤公司班组长脱产培训班纪实…     · 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通过学习积累知…     · 我院院长王蠡与山能新矿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     · 树立学习新观念——自我经营     · 树立学习新观念——自我实现     · 树立学习新观念——融入班组学习     · 聊城市税务局创建学习型组织强化训练营培训…     · 从心改变,自我超越——聊城市税务系统(区…     · 30项课题5天攻坚——新华医疗职工创新训练…     · 愿景引领,创新超越——聊城市税务局创建学…     · 人合力合见真章,心合力合争进位——聊城市…     ·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专家就党建工作与生产…     ·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到雄安站项目进行考察…     · 中建三局:三微”党建品牌     ·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建与管理融合创新课题正式…     · 2020年我们这样做基层党建工作     · 红色动能谱新篇——“中国企业党建创新项目…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鼓励建立个人愿景…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鼓励建立个人愿景…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找准班组创争切入…     · 严格落实管理责任 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 杜祥琬:我国能源转型 需在六大观念上创新…     · 如何建立班组共同原景——理念导入     · 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要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 愿景引领班组成长     · 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和防范化解煤矿重大安…     · 青岛港愿景的层次及互动关系     ·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召开煤炭行业工…     · 青岛港原景的构成要素     · 国家统计局:2020年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     · 沿海煤市维持供需偏弱态势     · 把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二…     · 最高层5天3次会议,这一定调近年罕见!习近…     · 把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务必高度重视对医…     · 培育知识型职工需要学习型组织     ·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 青岛港愿景的层次及互动关系     · 激活组织 点燃生命-学习型企业强化训练营纪…     · 把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管理分享 > 企业管理 > 正文

“互联网+”对企业战略和组织的影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7-20 14:08:55 人气:602 标签:

工业4.0是工业企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时代


谢巍:最近有人得出一种理论,就是说互联网+生产企业=工业4.0,您怎么看这说法?


施炜:工业4.0是工业企业的互联网化。生产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互联化、自动化和虚拟化是工业4.0的基本内容。


传统企业的机会在哪?

机遇


封伟:互联网+,企业如何抓住这次机遇?


施炜:互联网+对所有企业都是机遇,它对传统企业的影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转型,现有基础上嵌入了互联网因素之后,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需要调整业务方向,从一条轨道转到另外一条轨道;另外一个方向是提升,互联网介入原有系统后,效率变得更高,产出更精良。


制造业企业战略如何制定?

战略


高军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企业战略应该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符合时代的特性?


施炜:制造企业应该怎么办?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中国是个制造大国,我觉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要从企业的输出为逻辑起点。比如用定制化生产方式应对变化多端的个性化需求,以此为抓手,牵引、导入互联网因素,使得整个生产体系更加柔性、弹性,回应更加敏捷。这个我觉得是一个思路。


另外一个方面,制造企业输出的产品如果要实现高级化——加工精度提升,精密化程度更高等,反过来,也要对企业设备、生产体系提出整改和变化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可以启动工业4.0项目。所以我觉得制造企业还是要明确定位和战略方向,自然就会找到具体的方法。


关于制造企业战略如何符合时代特征,我觉得“时代特征”不如改成“市场特征”,一切都要符合市场特征,彭剑锋老师经常讲“一个企业要成为时代的企业”,成为时代的企业实际上就是能够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你只要能满足顾客需求,你永远是时代的企业。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众筹是一种手段,Uber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

模式

1、众筹是一种手段,还需要更多探索


赵晓宇:施炜老师,听说台湾很久以前就流行过众筹,后来出现了各种问题就不再流行了。国内现在众筹非常火,您对众筹怎么看?

LG目前是全球唯一能量产OLED照明的公司,国内技术要成熟还要两年左右。OLED技术未来会逐步替代LED。我们公司是LG公司OLED面板的代理,可以做到产品领先上市。我们同时是LG公司面板用的OLED材料的供应商。这都是我们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股权加产品众筹的形式做OLED照明,并希望通过终端照明的销售,带动上游材料的销售,形成产业链。这种思路合适吗?


施炜:众筹是一种手段,有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是股权众筹,召集一群人共同来创业;另外一种是权益众筹,消费者通过参与众筹,来获得各种权益。这两种也可以结合起来,比如咖啡厅的众筹,我掏了几万块钱,我既是咖啡厅的股东,又获得了几万块钱的消费卡。


一个企业是不是需要众筹,或者采用什么形态众筹,也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经营要求、商业模式来确定。刚才一个朋友提到OLED,我觉得可以在两个层面尝试,一是渠道层面,让经销商成为股东,让他分享资本市场的收益,这种方式对于企业吸引经销商初次加盟以及渠道网络建设会有帮助;另外一种是消费者众筹,很多大品牌开始用众筹方式来选择消费者,这种模式目前正在探索。


此外,我觉得希望通过终端产品销售拉动上游材料的需求,这种逻辑不太成立。你如果在代理一个很好的东西,就应该让更多的厂家用起来,靠自己做OLED终端时间会很慢。因为国内做这种灯的人很多,并且渠道已经非常完善。

2、Uber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孙贵春:Uber(优步)的模式也就是无边界模式,可以说,“互联网+”的思维是减少中间流程,提高效率,同时保持质量和业绩。企业可以效仿Uber的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吗?


施炜:现在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共享经济。优步的模式,其实我觉得它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完全是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为了提供一种便利的交通服务,它利用社会上的一些闲置资源,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灵敏的供应体系。当然,这样做,打破了组织边界,使供应链既内部化,又外部化,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组织变革。至于流程调整,以商业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形态为前提。类似优步的模式,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像顺丰速递,差不多在十几年、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


简单说一下顺丰速递起步时候的战略安排:它当时就是区域聚焦。比如一开始主要发展珠三角地区业务。在珠三角做了“两个密集”:线路密集和网点密集。其中线路密集,比如深圳到东莞,从福田、从罗湖到东莞的每个镇都有线路。线路密集,意味着速度非常快,顾客也很方便。网点密集呢,就是贴近顾客,快速地回应顾客,收货、送货都比较快。这样顺丰就面临一个问题:所需运输车辆和司机从哪里来?


顺丰采取的一个模式是带车入网。“网”是我规划的物流配送网络,让一些社会青年按照统一的规格自己买车,做好统一改装,包括把LOGO喷上去。顺丰针对这些人进行培训,然后把线路交给他。车归司机,每跑一趟顺丰给多少钱。没有这样的创新,顺丰不可能迅速实现市场扩张。


“互联网+”,企业组织如何变革?

组织

1、战略决定组织


封伟:互联网+对组织变革有哪些影响?


施炜:关于互联网+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逻辑是战略决定组织,你首先考虑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上如何安排,战略趋向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考虑组织形态、流程、责权如何设计。在组织变革上没有什么绝对法则。


从组织的形态上,中国企业的未来组织形态不能说以简单为方向。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不适应矩阵式的组织模式,所以事业部制未来可能仍然是企业组织架构的主要形态。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会让组织变得更复杂,因为商业模式变得复杂了,信息结构也变得复杂了。我不是很赞同内部承包、分布式,它们适合边缘创新的情形。国外的先进模式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未来可能的情形是:分布式、模块化的组织结构和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组织整合和连结,会有机结合起来。


一句话,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考虑组织结构,不能先入为主说哪一种更好。比如,一般情况下,分权比不分权好一些。这是基本原则。但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比如说我今天在山东调研企业,明天我讲话,主题就是要加强集中管理,加强职能条线的管理。千万不能在互联网这个问题上也出现教条主义,应该是实践需要我们怎样,市场及竞争需要我们怎样,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像顺丰和优步是采取了开放式的结构,整合了社会资源。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在某些领域就是要提高资产专用性,就是要相对封闭,把核心资源攥在手里,形成我的竞争壁垒。这种模式在军事工业、高科技领域非常多见。


再比如,什么情况下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什么时候采取复杂的组织?我只能这么说:如果面对的是复杂客户,比如集团客户,其内部结构很复杂,同时面对的业务也是复杂的业务,你不可能简单。比如华为卖通讯设备,肯定要有多个层次的组织,什么“铁三角”、“海军陆战队”、“重装旅”啊,需要借助非常复杂的结构和流程来实现销售。

2、中国企业能把矩阵式问题解决了就是大进步


张丽华:矩阵式组织架构高效运行的关键在哪?执行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施炜:中国的企业采用矩阵式的时候确实遭遇了许多困难。因为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国人比较适应纵向的等级关系。谁给我发工资、向谁报告,我听谁的。中国的这种纵向的指挥和服从关系,也就是执行力方面做得是不差的。但是如果复杂起来,既有纵向服从又有横向协调,这时在角色定位、转换以及流程协同上就会出大问题。所以,中国的大企业如果能先把矩阵式解决了,就是一个大的进步。


说到矩阵式具体怎么运行,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提示:一是清晰的流程设计,需要协同的环节,纵向横向维度哪些人来参与协调以及如何协调,都事先确定下来;二是决策节点的议事规则要定下来,矩阵式容易导致扯皮;三是矩阵式内每个员工的专业素养要比较高,他要知道什么时候跟谁去求助、请教,他要知道如何去配合与合作。


中国大部分民企,在组织设计的时候采取比较简化的方式,通常先是职能制,规模大一些后导入事业部制,让它独立核算,给一些权限,灵活地发展。当然对于分权都没有解决的企业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将来如何采取矩阵式,把业务的分工、边界的厘定和职能的共享、平台的建设整合起来,能够有效地衔接起来,对中国的企业还是巨大的考验。我接触过的中国企业案例,我觉得矩阵式成功的企业就是华为。

3、组织“扁平化”不是绝对的


施炜:传统企业的组织困境有时候就是帕金斯原理所说的,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不断地膨胀,层级也不断地增加,确实需要扁平化。但层级的减少也不是绝对的,对于决策链短、需要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组织,一定要扁平化;反过来说有些需要长期的决策,决策链也不能太短。我感觉中国的企业界包括专家还是比较喜欢概念化,事情的考虑从概念出发,这些都属于佛家里面讲的,脑子里面塞满东西,你不够空啊,就不够澄明,不够智慧。还是我前面所说的,实质上我们要从顾客价值出发,从向市场上输出什么、我怎样才能超越竞争,反过来倒推流程和组织,以及考虑资源的配置,那么到底是开放式的组织还是封闭式的组织,大组织还是小组织,扁平化组织还是非扁平化组织,自然结论就出来了。


再说说扁平化。扁平肯定是一个趋势,这毫无疑问。那么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扁平到什么程度,比如说职位是5个层级还是10个层级,决策链条上的层次多少,肯定要根据每个企业的情况而定。你绝对的扁平,那新人怎么培养?


比如说双胞胎,一家专业生产饲料的全国性大型农牧企业集团要去开发农村市场,需要一些新的人去做学徒。本来开发市场只需要两层,一个区域经理,一个业务员,那么为了培养人就多一个层级了。有一些企业里面有一些职位配有副手,职责并不清晰,这似乎不科学,但一些重大职位、有风险的职位,就需要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防范风险。

4、效率和公平之间、可行和理想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


赵欣宇:“瘦身”对国企来讲非常困难,那么国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何转型呢?被淘汰下来的人怎么办呢?


施炜:瘦身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确实比较难,这不仅仅只是涉及到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国企情况也不太一样,有一些国企的老员工以前做过很大的贡献,现在岁数大了,你要瘦身,你把他推到社会上,也不符合我们中国的伦理。有一些国有企业,比如说垄断企业,内部存在一些利益组织,他们是来分享利益的,所以这个时候瘦身显然就比较困难。


所以国企的瘦身计划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解决方案。一些老员工慢慢过渡到社保去,有的人通过鼓励内部创业的方式进行分流。也可以采取类似赎买的方式,给一点利益,业务比较简单的,让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去做一做;因为从主线业务上剥离了,主线的业务可能就更容易升级,企业的代价也不太大。这就需要一个平滑的、系统的考虑,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可行和理想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营销?

营销

1、这个时代整合营销更重要


宋妍妍:“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品牌营销?


施炜:首先要看目前的媒体环境是什么。总结起来一句话,从单极走向多元。以前有一些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等,影响面非常广,现在线上线下媒体非常多样化,对企业品牌运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很难找到一种高效的模式,迅速地让品牌变得众人皆知。


面临这种困境怎么办?我觉得现在是社会媒体结构过渡的一个时代。过渡时代就不能僵化和固化。要用过渡的方式,用平衡的方式,用复合的方式来应对转型中的媒体环境,不能绝对地说用哪个媒体不用哪个媒体。以传统媒体为例,近几年来有几个品牌还是很成功的,比如“加多宝”以及后面学习“加多宝”的“六个核桃”。“六个核桃”基本是通过电视广告,定位于“要补脑喝六个核桃”,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去年销售额达到一百五十亿。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说立白通过《我是歌手》,其他的品牌通过《中国好声音》,都做得非常好。


这样说,并不是说非要用传统媒体,也有用非传统媒体成功的。比如小米,利用雷军本人的魅力、利用产品本身的一些话题,和粉丝之间形成了互动,影响了很大的一个人群,先从社群点燃,然后借助于立体传播,如视频、新闻、事件等等,最后做到家喻户晓。我们研究新营销,小米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总之,现在这个时代整合营销更重要。比如说目标市场定位、产品价值组合、产品的极致化、传播以及通路模式,这个要整合起来考虑。这几年通过电子商务成长的品牌,像“韩都衣舍”、“三只松鼠”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未来的一个大的传播平台就是微信,微信传播还可以有一些突破,事实上有一些新的微营销的模式已经开始产生了。

2、社群的纽带是情感和价值


封伟:如何看待小米营销背后的逻辑?


施炜:小米营销关键词就是两个。第一就是产品本身的性价比,这个是核心。如果小米的产品在现有配置上再加上一倍的价格,就很难卖出去;另一个是参与,借助年轻人参与的需求形成了互动。但是,我们对社群不能迷信,因为真正的一些粘度比较大的社群都是以情感和价值为纽带的。


这个价值实际上是价值观。只有共同的理念才能把人真正聚在一起。实用的产品一般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社群,所以说我们看到小米模式的成功,要清醒看到他首先是产品功能的成功。这种社群其实也是基础很脆弱的,看到产品不行就有可能树倒猢狲散。反过来说一些文化产品,比如说一些明星的社群,却可能是比较坚固,纽带是比较坚实的。


华为“三高”模式具体怎么操作的?

人力资源


颜晓斌:最近看到任正非说过的一句话,华为5个人的活,3个人干、发4个人的工资。想了解背后支撑的制度文化。


施炜:人力资源市场是个高敏感性的市场。也就是说,只要薪酬高了,相应人才就会来,或者说只要工资提高一部分,就可以获得非常多、非常优质的供应。华为的薪酬策略可以说是华为成功的基本逻辑和基石,华为发现了一个奥秘:中国知识分子劳动力价格更低。这个所谓的更低,是指华为当时创业的时候,中国工程师月工资只有几百块钱,美国日本已经几万块钱了,倍数惊人。在这个基础上,采取高薪酬模式,正是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敏感性。我比较同意给予员工饱满的工作量,同时给予充分的激励。这样可以使得管理简化一些。因为报酬和管理是可以替代的。另外我说一个观点,就是自尊和管理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华为的3高模式,背后支撑的制度文化,是科学管理,同时借鉴了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方法。当然,“三高”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参与意识、勤勉精神是相契合的。


封伟:三高(高工资、高绩效、高压力)组织如何去操作?


施炜:“三高”模式具体怎么操作,可能结合具体案例才能说清楚,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比如说选人,首先选的人就要适应三高,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不适应三高,这样就没用。所以我们以前开玩笑说,要选“胸有大志,身无分文”的人。


还需要有训练系统,“三高”模式意味着人的流动比较大,如果没有补充的后备团队,那这个模式也运行不下去。此外,还需要有各个层级的领导力,没有领导力,考核等工作就做不下去。


总的来说,“三高”是个游戏规则,你首先要选认同这个规则的人,不认同规则不行;第二要有领导者,领导者去驾驭三高这个体系,经常性地给予压力,给予辅导,给予批评,充分激励;“三高”问题转化成领导力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上说,那就是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的设计。你们是专家,我只是说一些原则。

行业:谈传统企业的战略转型


中国汽车、家电产业如何战略突围

突围


孙恒政:自2002年施老师写作《企业战略思维——竞争中的取胜之道》时就在关注家电行业,迄今过去已逾十年。这十年里(国内市场)中资家电品牌相对胜出的企业,其成功原因是什么?它对汽车企业有怎样的启示?


施炜:十年来,国内市场的某些领域,中资品牌基本上获得了优势,比如通讯设备、家电,但还有一些领域,比如装备、汽车等,还不能算是取得了优势。之所以取得优势,应该说还是在于营销的拓展。以家电企业为例,抓住了家电下乡和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机遇。


日本的家电企业,市场反应较慢,空怀绝技。就是说,它有很多核心的技术,但是不能在市场上获得现实效果。所以,在整机领域基本退出了,转为只做一些核心零部件,一些核心材料和核心设备。汽车领域呢,中国本土企业实际上是比较弱的,这与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有关,希望通过合资模式发展产业。但实际上,这个过程中,中国民族企业基本上没有能够成长起来。除整车落后外,在汽车配件方面,中国企业还是经营得比较艰苦,还是没有完全嵌入到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去,比电子产业差一些。我在概括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的时候,认为嵌入全球产业链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苹果手机在国外加工,一些零部件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包括台湾地区)。中国企业开始只能做些组装等边缘地位的环节,如富士康。现在中国企业开始做一些比较精密的零件、部品和模组,像山东的歌尔声学等,都做过一些努力,并且进展还是不错的。


唐华: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年中国家电企业的成功在渠道、在客户需求的迎合上,和技术战略是无关的。


施炜:我觉得这种说法基本是对的。总体上中国家电企业有了一些应用技术方面的进步,但在核心技术方面还不行,比如白色家电,核心部件如变频压缩机、电控等方面,与先进企业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目前看,家电行业韩国的品牌占主流地位是不争的事实。


封伟:中国汽车企业也好,家电企业也好,如何突围?


施炜:先说一下中国汽车的突围。有几点:第一,聚焦品类品种。总体上说,中国汽车企业在车型、平台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差距太大,需要聚焦独特的品种和需求集合,像长城做SUV,主要占领农村市场,所以产品的结构、性能等方面,更有针对性一些;第二,积累技术平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平台。


目前传统主流家电企业不单纯面临外资品牌冲击问题,最近又开始遇到一些新的“野蛮人”,如乐视、小米等的冲击。所以家电企业要向产业链两端走,一端走向上游核心技术开发,如核心零件、部件以及模组等;一端向下游走,成为和顾客直接接触的界面和入口,甚至提供内容、平台等服务,这样才有机会走得更长远。


孙恒政: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更多体现了包容性,日韩更多体现了纵向一体化的厚度,因而也更具有穿透力,这样理解对吗?


施炜: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因为中国企业大多数基础比较弱,可能只能从初级层次、简单环节做起,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中国企业容易倾向于机会主义,在一个平面上搞相关多元化,的确影响了中国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厚度。


唐华:我觉得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是基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才不得不做产业链的配角,而不是天生具有包容性。


孙恒政:往两端走是目前海尔和格力的战略取向吗?


施炜:海尔的战略比较复杂,我还不能说已完全看清楚。海尔希望形成三个平台:1、顾客交互平台,和顾客发生关系,包括电子商务等;2、内部创客平台;3、整合全球资源平台。海尔的重心给我的感觉是在向价值链的右端发展,即向营销端、市场端走,比如“日日顺”线下物流网络,要逐渐做成一个庞大的全国性配送体系,这可能是他们一个比较清晰的战略。


格力的战略可能有这么几点。第一致力于多元化。过去比较强调专业制冷,但现在市场饱和度高,不得不往横向拓展,否则规模会受到限制。这两年格力的冰箱发展得不错,用短短几年时间,借助格力空调渠道,占领了冰箱市场的前五位。另外,格力在空调领域在往上游走,比如在变频技术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觉得格力应该进入大型制冷工程设备,从以家用空调领域为主走出来,包括发展联排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目前这个市场基本被日本的大金公司占领着,这个领域技术要求相对高一些。未来大型的工程制冷领域,应该是格力、美的进入的一个市场。


孙恒政:施老师,听了您的回答,我觉得家电行业对汽车行业的启发意义一是强化固有优势;二是还是要学习三星实行纵向拓展,固有优势根植于对国内市场得天独厚的洞察,这点三星未必能比,但人家的战略我们要学习。


施炜:中国企业无论是家电还是汽车,没有什么太多优势和基础,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说到未来发展思路,应该是这种理念:根据未来的趋势和机会,从机会出发来培育能力、牵引能力、整合能力。只能是这样的发展之路了。再往前说一点,从宏伟的战略蓝图,从愿景出发来整合能力。比如华为,现在进入太阳能领域,不能说他们原来有什么基础,而是从愿景出发来整合资源,导入资源。结合三星的案例,三星实际上战略是比较清楚的,横向的是多元化的,它是一个帝国,品牌比较强势,黑电、白电、手机都做,还做电池,横向有宽度。既然市场这么大、空间这么大,如果横向上不保持宽度,那么实际上是失去机会了。


这方面中国的企业——美的做得也不错,横向它有些宽度,空调、冰箱、洗衣机,还有小家电都做,而且也采取了通过资本市场收购兼并的方式继续拓展。但是三星有一个东西值得注意,就是说它在主要的产业领域,纵向也比较长,既宽又长。比如在电子产品领域,整体产业链各个环节是最齐全的,从芯片到显示屏,以及一些其他的核心零部件,它是个全产业链模式,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制造业(农药或兽药)电商业务如何与传统渠道结合

融合


郭云若:制造业(农药或兽药)在发展电商业务时,如何与传统渠道业务进行结合?经销商如何引导?业务经理如何引导?


施炜:农药和兽药我还算比较了解,因为长期是一个兽药企业的独立董事,经常和他们去开会。农药和兽药的通路安排问题,我还是这样的逻辑,首先是根据服务的对象:农民、农场,他们怎么方便,而不是说非要搞个线上线下区分。如果说全部可以在线下解决,那也未必要放到线上解决,反之一样。现在O2O的时代,线上线下活动都有,那么我们要下一个定义:线上、线下都是和客户进行交互的界面。你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哪些职能放到线上,哪些职能放到线下。


总的来说,农药兽药还是以线下体验为主,因为农民是需要提供服务的,也就是说,需要和农民直接接触。线上的价值在哪里,我还没有想得太好,农民到网上买农药,可能更扁平一些,费用价格更低一些。至于说,怎样平衡,平衡我觉得就是价格,我强烈反对线上的价格卖得非常便宜,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个价格战略。


我主张新产品一开始没有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可以放在线上预热,和农民做一些互动。我要强调的是,我非常反对把线上渠道作为一个下水道,去处理一些库存或者降价产品,这对品牌有非常大的损害。应该是把线上作为跟农民沟通的一个环节,把需求引到线下来,而不是把需求从线下引到线上去。


因为农业产品营销核心是两点:第一是功效,没效果对农民是非常大的伤害;第二个是功效如何验证,如何让农民认知。在这两方面互联网帮不上我们特别多的忙。当然,互联网可以解决渠道的扁平,使得沟通效率更高。


传统国有旅游企业的转型方向

方向


姜后福:请问施老师,传统国有旅游企业怎样进行组织变革?您建议可以尝试的方向是什么?


施炜:旅游企业的战略转型的确是有多种可能性。一种是大家现在都在做的,形成一个生态,像去哪儿网,致力于把旅游的参与者、服务者等等形成一个旅游的生态圈。二是做成一个旅游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提供旅游解决方案的时候,又可以做宽定位和窄定位,后者只提供某一种细分的旅游产品,如东南亚亲子游或者哈佛大学教育游等。但也可以什么产品都提供,像众信旅游这种,旅游线路很宽阔。此外,还可以做成旅游顾客的服务者,这里面也会有很多细分的定位,比如说现在共享经济来了,对于空闲房屋的出租,这就是一个旅游的细分服务,也能做成大事业。


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中小企业


焦毅: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施炜:中小企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是难念的程度、难念的问题又不太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真正适用的模型出来。从一般意义说,要突围,还是前面那句话,要聚焦细分领域,在核心要素上最好形成一定的壁垒,包括技术、经营模式、供应链资源等等,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生存发展机会。

两组管理概念解析


什么的“战略”与“谋略”

概念解析


姜后福:该如何认识战略和谋略?


施炜:首先,战略和谋略肯定有交集。明茨伯格用5个P形容战略,其中有一个就是谋略。但是,战略和谋略肯定是有差异的,战略层级更高,是组织的方向,是组织成长和获得成功的基本框架。谋略更多的是战术的层面、操作的层面,是一些具有创意的主意和解决方法等。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我们所讲的现代企业战略,是在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平台上,玩的是阳谋,没有什么太多的阴谋,所遵循或者博弈的原则是多赢或者双赢的,就是说我做得好,不一定损害你。而谋略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就不太一样,往往和权术、内斗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中国人在理解战略时,还是要和谋略作一些区隔。


什么是“运营”与“管理”

概念解析


封伟:如何看待运营和管理本质和区别?


施炜:“运营”这个词本身涵义较多,英文“OPERATION”,具体到中国来,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最狭义的指生产运营,有时翻译成运作管理;二是从广义上,运营指企业价值链的运动,以及怎么组织价值链运动,这和经营有些联系。三是整个企业PDCA循环的管理,有些企业设有运营管理部,主要就是做这件事。这也是狭义的运营。狭义的运营实际上是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运营是价值链整体的运动,它可能跟经营的关系大一些,或者说,更接近“经营”这个词。

三个花絮


企业家如何进行战略思维训练

谈学习


施炜:我自己在长期的管理咨询实践中,有一个体会:大家都说出的原因,可能就不是真正的原因。比如说,出现了一个优势,一个成绩,或反过来说,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时候要另辟蹊径,找出真正的影响变量和因素在哪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准确。


这里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去伪存真,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层面?实际上是可以训练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模式的训练,借鉴分析的框架和分析的角度,我们来学习别人是怎么分析的,比如说科斯定理,它怎么来分析产权的重要性;再比如纳什的博弈理论,他给我们一个分析竞争合作的方法。这些东西看多了,你就能从抽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随着经验的积累,自己也可以尝试提炼一些分析框架。


除了学习一些理论模式之外,我推崇通过历史的方法来训练思维。比如你看一些断代史、历史事件或者通史,就可以知道,影响历史事件和活动的变量是多种多样的,是分类别分层次的。就可以训练自己对变量的宽度和深度的把握能力。人大一位校友李亚平写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很通俗,但是把脉络、变量描绘、分析得很清楚,使人很受启发。


效益低迷的上市企业将无人问津

谈股市


王冬:当前股市值得关注的是,千余家上市公司复牌后是顺势冲高还是补跌?接下来的上市公司“复牌堰塞湖”将如何疏导?投资者该如何操作?


施炜:这次股市后期的问题是流动性问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股票,在跌停之后就没有办法买卖了,出于市值管理考虑申请停牌,有时候停牌复牌不太严肃。复牌后投资者怎么办,肯定要分别对待。这一轮股灾之后,去杠杆化,整体资金会大量减少,未来股票会分化,和国外的股票成熟市场会有类似的地方,绝大多数的没有业绩和一些效益低迷的企业会无人问津,大家会把精力和资源放到优质的股票上。你不用担心整体上股票市场如何,你必须精心去挑选要介入的股票。


“企业家碰明星即死”这个理论不成立

谈明星


封伟:刘强东和奶茶妹的关系,如何看待冯仑说的“企业家碰明星即死”的言论。


施炜:说说刘强东。他的老家离我老家也不太远,距离二百公里。我觉得奶茶妹妹本身不算什么明星吧!我觉得两个名人在一起挺好,这样可以增加一些传播效应。现在有很多节目,都是两口子一起上,如果两个都是明星,比如说田亮和他的太太,可以有两份钱,又能相得益彰。这两个人形成一个结构是有利于传播的。


至于说冯仑说的“企业家碰到明星就死”,这也不是什么规律,现在那么多老板碰明星都没死。

本文网址:http://xxxzzlm.org/show.asp?id=642